热烈庆祝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协会网站成功改版! 2013.9.16

行业动态

南京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01-26 点击次数:83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和《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实施方案》(苏发改服务发〔2021〕1049号),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政策精神,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制定出台了《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方案,聚焦“两业”融合发展,提出发展举措,完善配套政策,明确实施路径,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致力打造“两业”融合发展高地。

为深入了解当前“两业”融合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企业诉求,近日,南京市统计局开展了对100家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两业”融合支撑要素基本健全,“两业”融合进程稳步推进,但仍存在高端人才、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一、南京“两业”融合发展要素健全

(一)南京“两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有力

南京市积极响应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深入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出台《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系列政策举措前瞻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巩固经济发展根基。2022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南京等6个城市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南京成为全省唯一叠加“服开+自贸”两大国家重大开放战略的城市。商务部印发《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从完善“两业”融合发展工作基础、创新“两业”融合发展路径、营造“两业”融合发展良好环境三个方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发展。南京市于2022年12月出台《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以制造业发展服务应用、服务业向制造领域拓展以及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三个层次,发展“6+6+6”的“两业”融合重点领域。这一系列政策方案的提出为南京打造“两业”融合发展高地,培育一批体现南京特色的“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域和示范企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南京“两业”融合发展产业优势明显

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体系完备,“两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优势雄厚。2022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入围。在智转数改方面,2022年,南京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2—2024年)》,大力推动智转数改,为信息软件、科学技术研究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内部市场和潜在需求。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南京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区域,众能联合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零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储南京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名单。

(三)南京“两业”融合发展科教优势突出

在科研实力和产学研融合方面,南京作为科教文化名城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南京是国内一流大学居多的城市之一,同时拥有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科研实力、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厚的资源和经验。南京在“两业”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优势,依托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两业”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引进政策等措施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南京,为“两业”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两业”融合调研情况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重点融合领域

调研结果显示,“两业”融合领域范围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两业”融合的重点领域。52.0%的受调查企业主要与先进制造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开展融合,16.0%的企业选择“其他”,11.0%的企业主要与先进制造业的的节能环保产业进行融合。芯原微电子(南京)有限公司提供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整个业务链条体现了先进制造业与专业化和高端价值链现代服务业的完整融合。南京齐芯半导体有限公司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连接制造与服务,应用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图片
图1“两业”融合领域占比情况

(二)“两业”融合投入领域集中

在“两业”融合投入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仍是最突出领域,36家企业有购买、租用、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支出,17家企业有用于购买、租用、使用高端装备的支出,11家企业有节能环保的支出,8家企业有用于购买、租用、使用新材料的支出。江苏通行宝智慧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由流云收费•机器人项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高端装备制造与智慧交通电子收费服务相结合;芯原微电子(南京)有限公司通过采购或租用方式使用频谱仪、服务器等设备用于研发。

(三)柔性化定制带来产出明显

调研结果显示,46.0%的企业有柔性化定制带来的收入。其中,有16家企业柔性化定制带来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50%;16家企业表示柔性化定制带来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不超过10%;8家企业表示比例在10%—30%之间,6家企业表示比例在30%—50%之间。南京凯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客户涉及电子信息、汽车等多个行业,对目标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绝大多数订单需要进行柔性化定制,柔性化定制带来的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超九成。

(四)产学研成果不断涌现

江苏通行宝智慧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构建“通行宝+数研院+感动科技+N个社会产学研机构”的“1+1+1+N” 数字交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统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协同N个头部互联网企业、学校社会产学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工作站,共同推动知识成果转化。南京祥泰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签订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全面合作协议书,并与北京工业大学开展合作。江苏智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联合开展江苏省知识产权局“2021年度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平台(升级版)”项目。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中国电科院、南瑞集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产品研发。南京轨道交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申请并获批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为进站研究生提供研究保障条件,并将其作为优秀储备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为公司提供研发后备力量。

三、当前需关注重点

(一)“两业”融合复合型人才缺乏

人才是“两业融合”的主要根基和源泉,南京作为科教文化名城,拥有充沛的高校资源,但企业在进行“两业”融合时,需要掌握跨行业的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两业”融合复合型高端人才仍有所欠缺,且用工成本较高。调研结果显示,43.0%的企业在“两业”融合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高技术人才短缺。江苏移动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表示“两业”融合复合型人才有所欠缺,市场上相关高端人才缺少,且人员成本较高,目前该企业主要做法是培养自有人员,通过学历深造、专家评选等方式,提高自有员工的相关能力。华路易云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两业”融合发展涉及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人才,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人才,用工成本比较高。如何培育、寻找、留住“两业”融合复合型人才仍是当前需关注的重点领域。

(二)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也给企业在技术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研结果显示,34.0%的企业表示,在推进“两业”融合过程中面临突出困难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江苏通行宝智慧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目前虽然取得的知识成果和转化效益已经比较可观,但是高精尖“卡脖子”成果突破偏少,成果落地应用场景稀缺。

(三)“两业”融合投入较低

在“两业”融合投入方面,仅两成企业采用人工智能设备,使用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不足三成,采用智能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五成。仅2家企业有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仅4家企业有数字创意方面的投入,仅3家企业有新能源方面的投入。

(四)部分领域“两业”融合程度低

在“两业”融合产出方面,96.0%的企业表示没有提供展示、体验、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或服务取得的收入;93.0%的企业表示没有将企业自身资源共享,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平台取得的收入;91.0%的企业表示没有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取得的收入;89.0%的企业表示没有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收入;88.0%的企业表示没有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取得的收入。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结合南京企业实际情况,关心解决制约“两业”融合发展的人才紧缺等实际问题。加大惠企纾困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助力扩大惠企政策的覆盖面、知晓度,着力推动各项扶持纾困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银企合作机制,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避免因资金链短缺造成企业负面影响。着力突破服务业体制机制瓶颈和障碍,优化服务业发展综合环境。

(二)加强融合人才体系建设

加大对“两业”融合领域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做好人才成长“助推器”。一方面可通过设立专业奖学金、建设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手段培育“两业”融合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应当持续引进优秀人才,在高端人才留任方面给予更全面的支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扶持政策、激励机制,不仅要将人才引进来,更要将人才留下来,提高人才留任率。储备优质人力资本,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汇聚各类要素搭建交流平台

汇聚高校、科研机构、现代服务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等要素,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供需平台、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各方共同研发技术和产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机会,组织相关优秀企业交流探讨、传授经验、拓宽企业视野、拓展发展思路。抢抓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机遇,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推介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帮助企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南京本土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吸纳更多高端资源要素,将外资“引进来”,让企业“走出去”。

(四)深化产学研协同与新业态共育机制

依托南京丰富的高校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以及各类园区及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产业+科技”深度融合高地。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优化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汇聚关键要素资源,加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各方主体的统筹协调,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来源:南京市统计局

 

上一条: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下一条:影视剧“出海”必将成为服务贸易下一个“风口”